我们冷静地观察与思考那些已经颇有知名度的策划机构和正在挣扎着的策划机构时会发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装神弄鬼地忽悠客户+千篇一律的策划思路+客户的短暂繁荣或干脆吐血而亡。其中,装神弄鬼似地忽悠客户,直至搞掂一笔策划费成为众多策划机构的生存法宝.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何阳的“点子时代”到今天中国策划机构的遍地开花。这其间,中国策划企业经历了名目繁多的称谓。从最初的广告公司叫起,到今天的营销传播机构、营销策划机构、智业机构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与思考那些已经颇有知名度的策划机构和正在挣扎着的策划机构时会发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装神弄鬼地忽悠客户+千篇一律的策划思路+客户的短暂繁荣或干脆吐血而亡。其中,装神弄鬼似地忽悠客户,直至搞掂一笔策划费成为众多策划机构的生存法宝,无论是有知名度的,还是没有知名度的。
鄙人曾对那些整日装神弄鬼的本土策划机构的进行过观察,现归纳出他们主要的几招巫术。具体如下:
积极攒书,标榜自己在策划界的地位
只要你走进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或者王府井书店就会看到由很多策划机构的总策划师(实质上是老板)们撰写的营销策划方面的大作。比如:《XXX位》、《XXX经典案例剖析》、《XXX策划实战》、《XXX观》、《XXX黑匣子》、《XXX操盘真经》等等。不明就里的读者会认为XXX人真牛,不少企业主也会认为XXX机构很牛、很有实力。然而,这些大师们的大作在图书市场上可以说少有人问津。
事实上,这些大作都是大师和他手下的人用“剪刀+糨糊”的方法四处抄写,攒成的。当然,其中也会夹杂着大师们零星的观点和华丽的词藻。攒书的目的不是指着书能卖出去多少册,挣多少银子;而是,一方面在圈内标榜自己有很多“货”,我很“牛”,另一方面是送给客户,特别是让那些中小企业主们见识见识本人和其策划机构的实力,以为搞掂订单增加点筹码。实质上,后者才是所谓的大师们点灯熬油、煞费苦心地去攒书的真正目的。
四处作秀,贩卖个人和企业的知名度
很多知名度较高,或略有知名度的策划机构的掌门人喜欢四处作秀。经常参加一些论坛、研讨会、或为一些培训机构讲讲课。一般说来他们无论是去讲课,还是参加论坛、研讨会都要贩卖个人和其策划机构所取得的成绩。一小时的讲课时间,讲他自己这多年的成就可能要用30分钟。他们热衷于作秀的原因,除了会获得微簿的出场费(当然大多都是义务劳动 )外,更主要的是为认识、结交一些中小企业主,以为下一步装神弄鬼打下基础。换句话说,四处作秀,已成为那些装神弄鬼的策划机构揽活的重要手段。
不惜重金,购买企业荣誉和个人头衔
自从1996年广西《金田》推出的“中国十大策划人”和1997年广州《南风窗》评出了“中国十大策划案例”以来。如今,拥有全国XXX大策划机构可以说多如牛毛,至于很多策划机构的老板们除拥有全国XXX大策划人这样的头衔以外,还有很多让人晕眩的头衔,如XXX顾问、XXX理事、XXX会员等等。
事实上,只要略知行情的人就知道,大多策划机构的企业荣誉和老板所拥有的个人头衔都是用银子买来的。只是那些不明就里的企业主们信以为真罢了。鄙人曾服务过一家公共传播机构,一个专门从事于各种评选的组织发来了一个参加2005年度10大公关案例评选邀请函,费用2万。也就是说,只要交了2万,就能获得年度10大公关案例的证书、奖杯等。还好,我的老板是浙江人,不知道是源于浙派商人的务实,还是觉得价太高以外,最终没要这个虚名。
拿别人成功案例,来作自己的虎皮
如果你去浏览那些所谓的知名策划机构的网站,或者是他们的宣传画册,就会发现他们都拥有同一个成功案例。比如,从事旅游营销策划的机构,都会把“焦作现象”说成自己的成功案例。至于像好记星、E百分、清华清茶、东阿阿胶你已分不清他究竟是哪家策划机构操盘的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向客户们展示那些业界自认为成功的策划,而自己失败的、或成功的小案例是不能提上桌面的。所以,就拉大旗作虎皮了。
这是一个注重实效的时代,对于我们的本土企业来说更是这样。他们要的是你的策划要让他能“卖货”,而且是长久的“卖货”而不是虚假繁荣或吐血而亡。同时随着企业主们的越来越成熟,很多企业主本人就是靠装神弄鬼起家,然后转向做实业的,他们怎可能会相信你的弄鬼术,他们要的是你究竟能为他干哪些活,并且这活能干得怎么样。
仍然在整日装神弄鬼的大师们,你和你的策划机构还能扛多久?我想。
绍兵:中国公关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职业策划人,现任某知名营销策划机构首席策划师。拥有深厚的营销理论和实战经验,六年来一直致力于旅游、快消、医药、地产等行业的营销策划工作。曾主持内蒙古乌拉盖湖品牌包装策划、江西润心野茶油年度公关策划;曾参与淄博聊斋城的营销策划等。曾在《销售与市场》、《医药经济报》、《糖烟酒周刊》等多家营销类媒体发表专业文章。 E-mail: flyboydai@hotmail.com